一別北部陰陰的天空,到了中部,馬上見到藍天跟和煦的陽光,就像在預告今天的課程會進行得很順利。結果,果然沒令人失望,窗口小姐還跟我回饋說他們辦了這麼多場講習活動,這是第一次沒有任何人打瞌睡,都很認真在學習。看到學員這麼認真,我也因此上得更賣力,可以說是老師們心目中理想的上課狀態吧!
一別北部陰陰的天空,到了中部,馬上見到藍天跟和煦的陽光,就像在預告今天的課程會進行得很順利。結果,果然沒令人失望,窗口小姐還跟我回饋說他們辦了這麼多場講習活動,這是第一次沒有任何人打瞌睡,都很認真在學習。看到學員這麼認真,我也因此上得更賣力,可以說是老師們心目中理想的上課狀態吧!
導覽志工們在聲音上面對的挑戰比一般人來得大,通常我們是在室內,而志工們導覽的場域是開闊、挑高的展覽空間,或是在半戶外,會遇到回音或是其他聲音的干擾,加上發聲方式不正確,就容易講到燒聲(沙啞)。其實只要注意幾個小地方,就可以改善這種情況。
二月底時跟浴火天使們分享了錄製podcast及視訊直播的聲音技巧,因為聽說他們每年都會辦一次成長營,每一次的主題都不一樣,所以我就趁下課時間問學員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結果答案是每一次都讓人印象深刻,實在選不出來。在這個資訊爆炸、講究迅速的時代,聽到這樣的回答,說真的我有點驚訝,也讓我不禁反思是不是平常都不夠用心體會,才讓很多事都像蜻蜓點水般不留痕跡。不過這次的成長營絕對是讓我印象深刻!
很高興收到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邀請,跟志工朋友分享演說的技巧,有些人曾經去部落幫長者務農,有些人是在線上陪伴弱勢族群的「雲志工」。跟他們聊天時發現其實當志工不只「給予」,也有「獲得」,雖然在服務的過程中要付出時間、體力、心力,但也有不少收穫,像是認識更多在地的人文風情等等,因此除了服務以外,他們也會跟大眾分享服務的心路歷程。
這次受邀到淡江大學跟新創社的同學們分享聲音的技巧,在踏入校園的時候,我的腦海中突然閃現大學時期的回憶,其實以前因為參加羽球社的關係,曾經到淡江大學的體育館打過比賽,那時真沒想到有一天會來到這裡辦講座。回想起還在念書的時候,上台報告總是很緊張,如果遇到嚴格的老師就更不用說了,只能不斷地收集資料、跟同學討論和練習、將內容做到盡善盡美,壓根沒考慮到聲音的影響力。後來開始做聲音教學之後,才知道為什麼有些同學報告起來就是比較有自信。
為什麼首圖放了可愛的魚呢?因為這次的學員很特別,是水族館的導覽員。水族館後場導覽的環境跟一般導覽的環境很不一樣,多了機器運轉的聲音和水槽的聲音等等,因此上課前還去了水族館一趟,了解導覽員實際導覽的情況如何,也趁工作之餘欣賞一下美麗的海洋生物。
這次的講座讓我印象深刻,為什麼呢?首先,在講座開始前發現來參加的學員裡,有之前上過暑期營隊的學生跟他的媽媽,而且他們還是從基隆遠道而來的,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大驚喜,讓人覺得十分感動。再來是講座開始時學員們分享了他們來參加的原因,有些是因為工作需要想了解如何發聲,有些是單純對聲音很感興趣,可以在周末的午後以輕鬆的方式跟大家分享發聲的技巧,讓人很開心。
曾經有一次到中山樂齡辦表達講座,那次參與人數高達九十人,算滿大的場子了。而這次到輔仁大學偏鄉教育關懷中心辦的講座,參與人數超過一百人,有一百三十人之多,破我之前的紀錄。因為剛好場地是橫的,而且吸音效果不錯,主辦的同學也請大家集中入座,於是我就挑戰不使用麥克風問了最後一排的同學聽不聽得到我的聲音,他們說聽得到,一直以來的練習果然沒有白費。
跑外邀課的時候常常都是到陌生的環境,但這次面臨一個想不到的敵人,不能調溫度的中央空調!我本身體質偏寒,比較怕冷,以前上課都會脫外套的,這次根本辦不到,而且越上身體越冷,手都要變冰塊了,幸好比預定的時間提早結束,不然真的要喊中場暫停了。